灶
奉贤区弘文学校 七(5)班 瞿天波
春寒料峭,最想停留的地方是奶奶家的那口灶后,一方矮凳、一捆干柴、一把长钳,晚餐完成前,我和它们可以愉快相处很久。
长辈们围着灶台品评今日食材的新鲜度与烹煮方式,我钻到灶后,面对灶井,布置柴阵,点燃干柴,过程一气呵成,自己初进门时的微寒逐渐消散,燃柴的噼啪作响带来了踏实的暖意。看着井中变化莫测的火舌,我不由开始展开想象:似科研人员胸前佩戴的徽章、似田间地头连连挥舞的镰刀、似冬奥赛场被高举着的火炬……
随着灶井中的火焰愈加有气势,灶前两口铁锅中的油盐酱醋肉蛋菜会被加紧烹制,烟火之中进出于厨房的长辈们口中唠着家常、谈着时事、论着局势,但话题无论多辽阔,结尾是固定的,那必然是我现在的成绩和未来的计划。菜肴成型就位后,灶不在是大家围绕的中心,和长辈一起围坐在八仙桌旁的我取代了灶。其实我和灶很像,被加柴被点燃被照顾火候…被期待能够培制出一件件令人满意的成品,而我确实也希望自己能够和灶一般,有求必应,暖人暖心。
一餐饱食之后,我回到灶井前,能够看到残余的焰火在明灭交错之间舔舐完最后的干柴,可即便看似已是完全平静,长钳一播,又可见星火,暖意久未散去。少年,享得是父母赠与的三餐安稳,学校赠与的授业解惑,社会赠与的出入平安,三者化作日常,搭建少年少时的堡垒,少年只需肆志成长,堡垒永远坚实可靠。
星火隐于平静之下,正如父母立于孩童身后,亦如家国矗于少年心间。灶,承载着家家户户的一日三餐,承载了这片土地之上的人间烟火;我,背负了长者的殷殷期盼,背负了祖国的无限期许。灶,经受了历史洗礼;少年,渐展历史舞台。